机芯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机芯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诠释2008年我国水泥市场竞争格局-【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06:46:46 阅读: 来源:机芯厂家

诠释2008年我国水泥市场竞争格局

2008年,金融风暴成为焦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蝴蝶效应",这场风暴袭击了金融市场,并波及了实体产业。宏观形势和产业环境变化的错综交错,对我国水泥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市场竞争格局在过去一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笔者从区域、省份和企业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勾画、诠释金融风暴下我国水泥市场的竞争格局,并抛砖引玉。阅后颇有收益,谨向读者推荐。

水泥是拉动型产业,在过去的十几年水泥市场需求旺盛。2008年,随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水泥产业头顶上的这片天不再春光明媚,大部分地区的水泥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华北地区受奥运会影响,产量出现负增长;华东地区已步入成熟市场,受发展规律和经济形势双重影响,增速下滑明显;中南和西南地区保持稳定增长;西北和东北地区在全球金融风暴来势汹汹的背景下仍能独善其身,仍以两位数增长,势头不减。

黑龙江、广西,一北一南产量增速超过20%以上,河北、浙江、山东和广东这4个产量大省出现负增长,是影响全国产量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产量前10位的安徽、河南和湖北增速在15%左右。

需求增速放缓成为水泥企业所面对环境的最大转折,但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中材集团、华新水泥、冀东水泥、拉法基和山水集团等通过整合,脚步并未放缓,再度进入第一梯队的视野。2008年1~11月,海螺水泥仍然以产量优势居首;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中联水泥通过连续出手,均进入水泥产量前四位、熟料产量前三位;中材、华新、冀东、山水等表现也不俗。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是我国的重化工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积聚大量工业资产存量,战略地位重要。随着东北工业基地发展,区域水泥产量稳步提升,截至去年11月,三省产量8634万吨,同比增长13.21%,是全国同比增长最快的区域,高出全国近8个百分点,其中辽宁4048万吨,同比增长12.12%;吉林2667万吨,同比增长6.84%;黑龙江1919万吨,同比增长26.28%,产量增幅最大。

目前,东北水泥市场上主要是外来企业冀东水泥、天瑞水泥、山水集团和本地的亚泰集团、辽源金刚;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曾有涉足东北市场的足迹,只有CRH坚持到最后,耐心等待国家批复,获得26%股权携手亚泰集团进入东北市场,这与其起初的大规模进入中国水泥市场的想法大相径庭。

辽宁——东北三省中水泥需求量最大的省份,但同时也是市场最为分散的省份,主要市场在沈阳、大连和鞍山三市。冀东水泥、山水集团、天瑞水泥都是外来企业,年产量均为200万吨左右,各占5%的市场份额。海德堡曾借收购辽宁工源后,逼冀东就范,上演陕西两家联手局面,然而最终花落凋谢;一直为难有合适扩张领地的山水集团,也一直盯着进入辽宁市场的跳板---辽宁工源,最终逮着机会,等到海德堡退出,入主辽宁工源,并摆出一幅势在必得的架势,在辽宁两个核心市场沈阳和大连周边摆下阵势。老牌本地企业也不会轻易罢手,渤海水泥、铁法煤业、日本太平洋,也在寻求机会,新建、并购整合都在他们的计划进程之中。

吉林——东北三省中相对集中的市场,以亚泰集团、冀东水泥和辽源金刚为三大主导,企业间存在水泥产量与熟料产能倒挂的现象:亚泰集团去年1~11月,水泥产量为977万吨,占市场37%的份额;2007年熟料产能470万吨,在建465万吨,合计超过900万吨;辽源金刚熟料产能为465万吨,在建155万吨,熟料产能规模紧随亚泰,但水泥年产量仅为138万吨;冀东水泥246万吨的水泥年产量与217万吨的熟料产能较为匹配。

黑龙江——东北三省中消费量最小的省份,历史欠债较多,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增长空间较大。水泥企业以本地企业为主,竞争相对较弱。去年1~10月,亚泰集团、宾州水泥各占市场份额的18%和12%。亚泰集团联手CRH后,解决了后顾之忧,借助在吉林的区位优势,加大向黑龙江省的推进扩张,正在哈尔滨建设5000t/d生产线,投产后会进一步加大在黑龙江的话语权;宾州水泥属浙系企业,看到当年的同伴有相当一部分萌生退出之意,二线建设的蓝图暂时束之高阁,等待时机;鸿基地处佳木斯,优越的区位优势一直存在,可进可退的市场主导权握在手中,静观时局变迁。

评述

随着冀东水泥东北战略转变,改变了亚泰水泥与冀东水泥这两大水泥企业之间的对峙格局,亚泰水泥-CRH(北部)-辽源金刚(中部)-山水集团、天瑞水泥(南部)的布局轮廓正在逐渐形成,其中以亚泰水泥实力最强,其他企业还处于发展中。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五省市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提出的第三个经济快速发展区(即“第三极”)。前几年受投资资金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华北地区并未如预期快速启动。2008年1~11月,华北五省市区受北京奥运会等综合因素影响,水泥产量比同期下降,产量14554万吨,同比下降1.22%,是六大区中唯一同比下降的区域。其中北京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26.35%,产量796万吨,同比减产285万吨;天津和内蒙古同比上升,其中,天津同比增长10.58%,内蒙古同比增长18.91%。

华北市场目前还主要以冀东水泥和金隅集团两大企业唱主角,但地区水泥企业的实力也不可小觑。随着北京奥运会后期效应发挥,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特别是南堡油田开发,以及山西、内蒙古的能源基地建设,华北这个我国北方最大水泥市场的消费有望逐步提升。

京津唐——北京、天津及唐山地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缺口,使其成为华北市场争夺的主要焦点。周边的河南、山西和山东等凭借交通便利的优势将水泥大量运入,河北石家庄、邯郸、邢台的水泥除供应本地区外,更是将北京、天津作为主要目标市场。

而此前,这一地区企业过度分散,金隅集团、冀东水泥、太行水泥等均未形成市场主控地位,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无序竞争。金隅集团自2006年开始的一系列收购,大幅提高了京津唐地区水泥企业集中度,2008年1~11月,金隅集团产量比重占到北京的68%,但要完全取得市场的主控权,还需进一步地对市场进行整合。特别是国家产业政策已明令禁止在北京、天津新建水泥厂,河北成为京津唐地区唯一允许新建厂的省份,虽然冀东水泥和金隅集团都有一定的产能规模,但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并未做到主控市场。为此,冀东水泥今年在唐山同时新建3条线,又欲在京津地区南大门保定再建新线,从南北两个方向打通;金隅集团内外整合后,沿京广线布局14条生产线,熟料产能超过1000万吨,又在河北北部重镇张家口、承德再投新线。石家庄、邯郸、邢台也是重要水泥生产基地,100万吨以上规模的企业也有多家。

山西——是全国煤炭大省,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心,水泥发展滞后,集中度低,连年处于亏损,是全国效益最差的一个省份。经过近几年我国水泥行业如火如荼的大发展,山西省水泥产业相对其他省份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和诸多有利条件,比如丰富的煤电资源、混合材资源、未出现主导龙头企业等,这些因素吸引了一些大企业的目光。

冀东水泥在晋西南、晋北的闻喜、保德、大同三地布局,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将山西作为连接河北、陕西、内蒙古片状竞争区域的战略要点。另外,浙商金圆水泥与上峰水泥分别在太原、晋中投资,宁夏赛马实业在阳泉建线,天瑞集团也在运城规划建线。这几家企业的发展有望改变山西省水泥现状,山西正处于格局重新调配中。

而大同水泥的易主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水泥投资是长线,在市场并购整合过程中,不仅要考查收购企业的资金实力,更要了解其有无从事水泥专业的背景。

内蒙古——内蒙古的工业基础较差,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节奏加快,水泥需求持续增长,带动水泥产业快速启动,是全国少数几个保持高增长率的区域之一。

尽管内蒙古地域较广,但水泥发展不平衡,本地企业蒙西水泥、西水股份和乌兰水泥等经过多年发展,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实力。蒙西水泥是内蒙古水泥产量最大的企业,去年1~11月水泥产量达到了743万吨,占到全区产量的23%,规模还处于不断扩大之中,已建熟料产能325万吨,在建155万吨,具有很强的粉磨配套能力;乌兰水泥厂水泥产量占全省的3.88%,但熟料产能与蒙西水泥相当(已建310万吨,在建155万吨),熟料与粉磨生产能力有些失衡;西水股份是上市公司,有高盛背景,只有一条2000t/d生产线,与其在股市上的表现相比,有一定的反差。冀东水泥将内蒙古作为重点投资发展区域,去年1~11月水泥同比增长了60%,达到372万吨,占地区产量的12%。究其原因,内蒙古地区为其带来丰厚的收益,单线利润超过1亿元。这说明,区域市场的差异,能使企业同样的生产能力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

评述

华北地区的水泥竞争格局只是暂时稳定的:一方面,北京地区受奥运全工程建设完工及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水泥需求下降幅度较大,供需矛盾或将突出,若其他建设(如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以及山西、内蒙古的能源基地建设)能够及时跟上,供需矛盾有望缓和。从最新的市场信息获知,天津市的年水泥消费量已达到2000万吨,这意味着天津市的大规模建设已初步展开,并在近年内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首页123末页>>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固定资产、房地产投资拉动水泥消费量快速增长,是我国最大的水泥消费区,也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地区的大规模基本建设、房地产建设高潮已经过去,经济增长的热点正在向中、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随着华东地区逐渐步入成熟期,水泥产量步伐放缓,2008年1~11月产量同比增长仅为2.97%,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甚至出现产量下降;安徽、福建、江西和江苏北部属于经济成长地区,以安徽增长势头最为迅猛,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同比增长15.58%;江苏省逆势而上,产量同比增长达8.19%,较上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华东地区大企业云集,以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为首的大企业成为区域市场在需求增速急速减缓背景下保持盈利能力的中坚力量。而其他区域内企业,如上海建材、江苏金峰、山水集团等也功不可没。

上海——上海市场需求已经逐渐稳定,上海建材、海螺和南方水泥三足鼎立;海螺直接从安徽和江苏供应上海市水泥,对上海市场的占有率正在逐步提高,但面临来自中国建材南方水泥的挑战。截至2008年11月,上海建材占到34.73%的市场份额,海螺水泥占到33.94%,南方水泥为12.16%。

江苏——是水泥产量第二大省,省内产业发展有南北之分;在苏北地区,中联水泥从徐州海螺手中“拿下”万吨线后,实力大增。可以说以此为契机,中国建材不仅取得了大手笔并购超大规模水泥企业的实战经验,而且为今后进行区域收购奠定了深厚基础,由此获得了市场认可,一箭双雕,其意义绝不能用当时的收购资金所能秤量。

苏南地区,千万吨级的水泥消费市场彼此紧邻,海螺、华新、台泥、金峰、盘固、三龙都是大块头企业;海螺在江苏全境布局,最具市场话语权,其中张家港和泰州是水泥出口的基地,若海外市场下滑,出口会受到影响。对此,海螺执行董事郭景彬表示,海螺不会放弃海外市场,海螺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保证今年的出口量,不会把出口那部分转嫁到国内市场而改变国内供需结构。

浙江——“浙江现象”已成为水泥业的专用词,可能也就是这个专用词吸引了中国建材的眼球,南方水泥就是从这里入手的,是其最重要的市场,也是投资者、媒体最为关注的区域。浙江水泥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市场正处于下行,而且产能严重过剩,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但中国建材却偏要啃这块“骨头”。2007年至今,中国建材一连串旋风式的收购,改变了众多诸侯对峙的局面,提高了产业集中度,有助于企业间对话基础,可以说基本上有了一个框架眉目,三狮的加盟增加了南方水泥的砝码。截至2008年11月,南方水泥在浙江的产量为2300万吨,占总产量的25.14%。浙江通过南方水泥的并购,减少了谈判桌上对手数量,增加了对手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这就是进步,从数量到质量上的进步。

安徽——安徽省将水泥作为支柱产业,资源与运输优势是在全国任何一个地区难以比拟的。安徽是海螺的大本营,2008年11月水泥产量2300万吨,占安徽省总产量的44%,在省内占据绝对市场优势,目标市场是在长三角地区。中联水泥徽北阜阳建有粉磨站,由江苏徐州供应熟料;珍珠集团同样地处徽北,何去何从值得关注;继浙江上峰落户安徽铜陵后,取得不俗成绩,又有江苏盘固接踵而来布局巢东;据悉金峰在江苏完成3条5000t/d生产线建设后,也有意在安徽建线,在同等条件下与海螺一比高低。

福建——福建水泥产业资源和市场都在省内,其生产、消费和发展均受到省内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但这一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之中。由于矿山开采成本高、市场运输距离远、缺乏区域领头企业,这是水泥发展的重要瓶颈,正处于扩张的企业集团已看到了这一机会。另外,福建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交汇处,通过海运都可将国内最大的安徽和两广生产基地的熟料运入,福建新的水泥生产、市场格局正被物流的变化而重写。

省内产量最大的企业——福建水泥近年发展不快,全年累计水泥产量317万吨,同比下降2.88%。福建水泥一直被欲进入福建市场的投资者作为首选目标,但始终未果;台泥通过福州已抢占了进军福建的桥头堡,其华南区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战略已显端倪,福州是其重点市场区域;“十五”期间迅速成长的华润水泥的跨产业、大物流理念将逐步显现其后发优势,福建自然是华润水泥的重要目标市场;紧邻福建的粤东塔牌水泥已将战区推进到福建,安营扎寨延伸其区域市场。

江西——江西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地形复杂,两点间直线距离短,实际运输距离长,是较典型的半封闭水泥市场。江西水泥与南方水泥合作成立江西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后,迅速奠定了在江西全省的主导地位,截至去年11月,南方水泥在江西省内产量达到757.19万吨,占全省的16%;海螺在西部分宜有1条2500t/d生产线,在海螺众多实力雄厚的企业中不起眼,在业内更是默默无闻,但就是这条线,在对海螺的利润贡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可以和5000t/d生产线相媲美,海螺于2008年在万年青的根据地上饶地区投产5000t/d生产线,向万年青提出了挑战;亚东凭借国内首屈一指装备精良的设备,取得了非常骄人的业绩,并以江西为点,进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又东入江苏扬州,借助长江运输物流,形成内地小区域;浙江民企的杰出代表红狮、兰丰在江西也有一席之地。

山东——全国水泥产量大省,连续18年水泥产量居全国首位。但由于企业众多,都具一定规模,相持不下,水泥价格长期上不去。山水集团和中联水泥两大集团是山东市场的主导者,2007年两家企业在自己的主导区域内先后进行大规模并购整合,极大地改变了山东市场格局,截至去年11月,山东省内,山水集团和中联水泥的累计产量分别达2225万吨和1114万吨,占全省水泥产量17%和8.5%;两大企业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已达全省的65%,产业的集中度显着提高。整合效果在2008年凸显,6月份在成本的推动下,山东水泥价格率先上调,带领山东省水泥产业成功转嫁了成本压力。而山东落后产能的比例还相当大,又曾都是当地骨干企业,为区域水泥发展都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山东淘汰落后决心很大,将努力改变产量规模大、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低的局面,使山东的市场竞争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评述

产能过剩是华东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竞争势力范围的划分还在进行之中。华东市场是全国水泥市场走在最前沿的,这里所进行的一切,都是大家最关心的。这里是国内经济最发达,也是水泥优秀企业最集中,市场竞争最激烈,但也应该是最早进入成熟市场的地区,让我们拭目以待。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两省一区。广东、广西主攻珠三角目标市场,珠三角是我国最早实现经济开放的地区之一,带动两广水泥产业发展,大企业云集,竞争激烈,已步入成熟市场。海南是一个封闭性市场,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运作良好。

2008年1~11月,华南地区水泥产量1.34亿吨,同比增长5.34%,占全国比重11.80%;广东8400万吨,同比下降2.18%;广西4480万吨,上升21.59%,截然相反;海南表现不俗,也有15.28%的增长,产量达到550万吨。

两广地区——两广地区的水泥生产线虽然比华东地区晚了一个节拍,但是依靠珠三角经济圈的启动,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继国内华东水泥之后的第二大水泥消费市场。广东邻近港澳,是较早进入市场经济的省份,经济发达,广州-深圳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2004年,大企业集团纷纷进入广东,在粤北、粤西和粤东分别建设三个生产基地,锁定珠三角地区为目标市场;在粤南地区,由于布局的饱和及煤炭资源的瓶颈制约加剧,对新建水泥生产线严格限制。但基地式建设使产能规模巨大且集中释放,导致广东效益走低,引发了继“浙江现象”之后对“广东现象”的担忧。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几经波折,看法不同,但最具规模实力的大集团在这里快速崛起,两岸三地的海螺、台泥、华润是其代表,紧随其后的央企中材集团、本地龙头塔牌、有外资背景的越秀及从房地产业进入水泥的光大,在广东水泥市场上显示愈发重要的主导作用,这是不辩的事实。

在这个大区域内,两广地区的发展态势发生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需求下滑,广东水泥2008年市场需求明显减缓,海螺、越秀、中材集团等产量下降明显;广西本地市场上扬,更是依靠西江运输成本降低,将水泥运往广东,也是冲击广东水泥市场的原因之一。2008年广东在建熟料产能1340万吨,广西1550万吨,未来产能压力较大,造成供给过剩,导致企业竞争加剧的因素是存在的。

海南——海南市场几经周折,又进入需求旺盛期,但还处于较为封闭状态,企业以华盛天涯和海南国投两家本地企业为主导。华盛天涯原为煤炭企业,于2005年转入水泥业连续建线,目前已在海南市场占主导地位,去年1~11月产量为193.08万吨,占市场份额的34.89%;海南国投是老牌企业,产量为75.44万吨,占市场份额的31.70%。

评述

两广地区大企业云集,海螺、台泥、华润是两广地区最具规模与实力的企业,这3家企业的共同点是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但3家企业在两广地区的市场竞争也是显而易见的。广东本地企业塔牌、越秀和光大,广西鱼峰水泥也不甘示弱,从而造成企业间市场重叠。随着运输成本上涨,物流已经成为企业扩张的重要因素,新增产能的集中投放,不但造成市场难以消化,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2008年国际经济下滑,直接影响了国内经济,水泥需求量减缓,特别是广东地区同比出现负增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面对这一环境,企业更需要加强市场分析,在保证市场容量的前提下,理智扩张,协调市场,寻求企业发展途径。

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主要得益于中部崛起战略,水泥产业启动,成为了新兴之地,处于市场成长发展阶段。特别是河南市场,曾一度成为我国水泥市场的“神话”,连续保持高产量、高利润,2008年利润水平虽有所下调,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华中地区在水泥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得中原者得天下”。

2008年1~11月,华中地区水泥产量2亿吨,同比增长12.06%,占全国比重17.6%,区域内三省产量排名都进入全国前十位:河南9160万吨,同比增长12.06%,一步迈进三甲,这可是第一遭;湖北5560万吨,增长15.18%;湖南势头稍弱,增长6.16%,产量达到5325万吨。

河南——经济快速起飞、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水泥市场繁荣,连续几年保持产量增长、收入同步、利润攀高;落后产能淘汰空间大、交通网络便利,石灰石、煤炭、电力资源、混合材料丰富,使河南省具备优越的水泥发展条件。从市场格局来看,目前以本地天瑞、同力、孟电及央企中联水泥4家国家重点支持大型水泥企业为主导力量:天瑞跨冶金、水泥、电力三大产业,孟电集电力、建材、机械和化工服务为一体,同力在ST春都基础上,由河南建投重组,中联水泥通过参与整合进入河南市场。2008年1~11月,这4大水泥企业的产量集中度(CR4)为27.39%,且已建熟料产能占总产能超过60%。华新收购同力未果,但也挤进信阳地区,纵向向北延伸。

此前,河南市场虽然微起微落,但仍处上行状态,并在区域内波动,但没有长明的灯,今年已发生变数,河南价格最高的南阳水泥价格已下跌,当年的好光景已成为过去,“元凶”就是新增产能增长过快,超出市场需求。连续多年的市场两位数增长还能持续多久?这是最重要的。

湖北——湖北武汉城市建设及武汉-广州、武汉-合肥铁路客运专线湖北段的建设和武汉-荆门高速路的建设,水泥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应声而起,新型干法发展迅速,4000t/d以上规模生产线占总数的50%以上。湖北是具有百年历史华新水泥的根据地,是当地最具控制力的水泥企业,2008年11月份产量1541万吨,同比增长16.65%,占全省产量的27.73%,在建熟料产能1500万吨,在建248万吨;本地老牌企业葛洲坝、浙系企业京兰水泥及台资亚东水泥也不甘于轻易拱手,分别占产量的11.18%、5.64%和5.35%。

湖南——是中南三省中启动最晚的省份,“十五”期间,湖南市场遭受冷落,伴随“十一五”地区经济启动,特别是长株潭经济圈建设成为中南地区发展引擎,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水泥需求旺盛,形成产销两旺市场局面。湖南市场前景向好,吸引了国内一流企业,久经沙场的老牌企业海螺、华新、冀东水泥,中国建材、中材集团悉数入围。是什么动力让这些企业为昔日看不上眼的湖南竞折腰?答案是:市场增长空间大、落后产能淘汰空间大、龙头企业没有形成,这正是手握资金投资者的目标市场。

湖南各大集团在市场向好的背景下,加紧新线建设,南方水泥湖南板块与海螺在湖南市场的短兵相接,是这个区域市场最大看点。南方水泥去年11月产量944万吨,占全省产量17.7%,稳居第一;海螺水泥也不甘示弱,产量245万吨,同比增长33.25%,名列第三,投产1条,在建3条,合计熟料产能620万吨;华新在岳阳、湘潭建设粉磨站,作为进入湖南的桥头堡,以良好的品牌信誉占领市场份额,2008年10月在株洲投产5000t/d生产线,用本地熟料取而代之,加大市场竞争力。本地印山实业去年11月生产水泥323万吨,名列全省第二,拥有2条2500t/d生产线。

评述

华中三省市场需求旺盛,利润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尽管中西部是国家重点投资地区,但由于密集的新产能投入和整体市场的下行,还有很大的市场不确定因素。随着大企业的扩张脚步逐渐延伸,市场布局重叠不可避免,产能过剩的阴影引发对这个地区投资过热的隐忧。因此,如何合理规划、控制总量,防范于未然,引导这个区域水泥业健康发展是此区域企业在繁荣中应慎重思考的问题。<<首页123末页>>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西南地区地处边陲,虽然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优势,但受种种因素影响,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比较慢。

除了后来进入的拉法基之外,西南地区水泥行业的整体发展落后,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规模优势不明显,缺乏超大型现代化生产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拉法基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在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后最终落脚西南。可以说,拉法基是西南市场的灵魂,进入中国10多年,通过系列并购相继取得了在西南各省的龙头地位,也完成了在西南各省(除西藏外)的称雄。虽还不具备绝对的规模优势,但是拉法基通过因地制宜的产能分布布局,跨区市场协同,走出了一条中国水泥区域发展的“新路”。截至2008年11月,西南地区水泥产量1.35亿吨,同比增长7.2%,占全国比重10.69%;四川由于遭遇大地震,增速减缓至5.6%,实现产量5436万吨,占西南比重40%;云南3310万吨,增长10.26%,占西南比重24.45%;重庆产量达到2817万吨,增长10.4%,占西南比重20.8%;贵州1816万吨;西藏165万吨。

重庆——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水泥工业发展迅速。水泥产区主要集中在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成为直辖市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拉动水泥市场需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水利、城市基础、电力等是水泥需求增长的动力。但是重庆也面临着新型干法发展过快的问题,重庆水泥协会秘书长马泽民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重庆水泥有投资过热,资源和市场难以承受的风险。

拉法基瑞安在收购重庆水泥后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水泥制造企业,去年11月水泥产量488万吨,占全市比重17%。浙江民营企业科华水泥,凭借在重庆的良好发展成功跻身水泥60强。小南海是根植于重庆的老牌本土企业,长期以来企业稳步发展,注重服务和回报社会,成为区域的“明星”企业。天助水泥2008年前11月水泥产量增加了44.29万吨,增长52%,增速位列重庆第一,另有一条90万吨熟料生产线在建。

四川——四川省是西南地区水泥消费量最大的市场,区域相对封闭。近年来得益于独有的区位优势,政府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区域龙头企业拉法基的精心经营,四川撑起了西南的水泥市场一片天,成为全国水泥市场的一个热点区域。

“5·12大地震”给四川水泥工业带了严重的损失,灾后重建的巨大水泥需求是四川水泥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3年的重建无疑为区域水泥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正因如此,众多企业都想进驻四川争这一杯羹,拉法基瑞安一家独大的局面可能被打破。

峨胜水泥是四川产能规模增长最快的一家民营企业。截至去年11月产量同比增长了102.44万吨,增速近70%,还有两条5000t/d熟料生产线在建,建成后将超过拉法基瑞安的产能,成为四川第一。

贵州——贵州省的整体经济欠发达,“地无三尺平”是对贵州地形地貌的形象描述,这种环境不利于大规模的基建,水泥市场发展比较迟缓,是西南区除西藏外最小的市场。贵州水泥工业长期以来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2008年1~11月,全省的水泥产量增速为2.19%,是西南地区增速最低的省份。

贵州省特殊的地形地势使新修公路和铁路干线具有桥梁多、桥墩粗、隧道多、隧道长等特点,修建1公里公路平均消耗的水泥量是平原地区的3倍。在新一轮的中央刺激经济增长的投资方案中,区域重点偏向中西部地区,投资方向侧重铁路和公路建设。若能抓住这一轮的机遇,在今后几年内各级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有力地拉动水泥的需求和生产,贵州的水泥市场或将迎来春天。

云南——云南省地属云贵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情况,和外部的交通非常不便,市场封闭,省内的交通条件也十分复杂,这些因素造就了云南省不仅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省市的区域特征,在省内也有很强的区域性。省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布局分散。水利和水能资源开发带动的大坝工程建设,是地区水泥需求的一大特点。2006年来,云南一方面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回落,一方面前期的水泥固定资产投资过大使产能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市场需求,运转率不足70%,水泥市场下滑,成为全国价格最低的地区之一,前两年的好光景荡然无存,云南水泥被戏称为“第二个浙江”,这也是业内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区域水泥市场的好光景可持续多久?外因、内因,各占多少?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不利于发展水泥工业,仅有高争水泥和华新水泥两家规模以上企业,也有少量外部水泥输入。

评述

西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电力保障,较低的原材料和能源及燃料价格降低了成本。同时由于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区域市场相对比较封闭,不易受到外部市场冲击,价格相对稳定,这就为西南地区水泥的毛利率高出全国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西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市场容量所限制,不适于水泥企业搞基地式建设,也没有大规模跨地区的物流条件,因此中小规模的水泥企业在西南地区十分活跃。

虽然在中央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有1万亿元是直接用于灾后重建,但是这里面包括了甘肃,陕西等其他灾区,约90%给四川。资金来源方面,中央财政按照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30%左右的比例建立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其他资金还需要从不同渠道筹集。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是2008年资本市场最为看好的区域。在全球金融风暴来势汹汹背景下,西北水泥市场仍能独善其身,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封闭市场,水泥区域性表现得最为显着;区域内能源建设基地风风火火,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与区域外冬风凛冽形成鲜明对比;市场集中度高,也是西北的特征之一,本地都有龙头企业主控市场。

西北市场的繁荣,吸引着中材集团、海螺等水泥大企业进入,并分别渗透区域龙头企业。西北地区的“封闭之门”正在逐渐被撬开。2008年1~11月,西北地区水泥产量7620万吨,同比增长13%,占全国比重6%;陕西3200万吨,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9%;新疆1640万吨,增长11.9%,名列第二;甘肃,增长7.2%,产量达到1640万吨,名列第三位;宁夏、青海产量都在1000万吨以下。

陕西——陕西省的经济建设覆盖面积广,关中地区(西安、咸阳、宝鸡、铜川和渭南)的工业经济带、陕北延安、榆林地区的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陕南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带动水泥需求旺盛,是具有成长性、快速发展的市场。今年水泥产量仍将以19%的速度高速增长。

陕西是西北市场的先行者,各路投资者纷纷探路,已经形成国内水泥大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及本地企业四路人马:冀东水泥与海德堡联姻,2008年11月水泥产量356万吨,同比增长65.69%,在规模上已具首位,成为市场的定海神针;尧柏在英国上市募得资金后,一步一个脚印,在西安蓝田建设两条2500t/d生产线,占据了极佳的区域位置,跃居第二;浙江声威进入西部后,辛勤耕耘,站住了脚跟,310万吨的已建熟料产能、155万吨的在建产能对市场具有相当的震慑力,去年11月水泥产量260万吨,名列第三;意大利水泥通过并购光宇也在陕西占一席之地,并分别投资了70万元、100万元建设当地公路与修建学校,从基础打起;中材集团2003年重组陕西汉中市水泥厂,潜力有待发挥。

海螺已经先行一步,于2008年12月底与陕西省礼泉县签订投资协议,拟建设两条5000t/d生产线,这将使已初现雏形的陕西水泥格局发生新变化。

甘肃——陇东能源基地建设和公路、铁路建设成为了拉动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省内水泥旺盛。祁连山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也是市场覆盖范围最广的水泥生产企业,收购大通河水泥后,市场更显明朗、效益猛增,去年11月产量620万吨,占到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8年3月,祁连山重启的定向增发计划掀起了甘肃市场上的涟漪,想在西北市场分一杯羹的水泥业巨头们自然都不会放弃与其合作的机会,中国建材、中材集团、海螺等纷纷出手,最终中国建材签订了与其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的议案。但大企业对甘肃市场的脚步没有停止,中材集团与兰州、临夏等5个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又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签约;海螺平凉一期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已正式投入建设。然而,就在2008年即将过去时,祁连山发布公告,称中国建材战略性入主祁连山的合作协议中止。双方合作的中途夭折,使甘肃市场再度悬念重生。这或许意味着祁连山对引进战略投资又有了新的想法,未来市场发展还有待观望。

青海——青海水泥市场是西北五省中最为封闭和落后的市场,企业规模小且较为分散,目前仍以本地及临近省份的水泥企业为主导:青海水泥与华夏水泥分别占15%左右的市场份额;甘肃祁连山、海西蒙西、金圆水泥分别将水泥产业从本省拓展到青海;中材集团在将新疆、宁夏作为西北战略中心的基础上,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在西宁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以赛马实业为主导,推进甘肃、青海的业务,中材集团控制西部水泥的战略正逐步实现。

宁夏——2008年8月20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产业基地,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宁夏”。2007年5月,中材集团间接收购当地最大的水泥企业宁夏赛马48.36%股份,并于2008年实现了实际控制人变更。目前中材集团通过宁夏赛马已经占据了宁夏半壁江山,去年1~11月产量422万吨,占全省的49%。另外,中材集团收购区内第二大水泥公司瀛海建材的计划也在策划中,中材集团的后续动作将对赛马实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新疆——中材集团具有睿智眼光,早在2005年就通过收购陷入“德隆危机”窘境的天山股份整合新疆市场,与区域内第二大企业青松建化从竞争走向竞合,通过洽谈合作维持价格体系,在市场低迷时保护市场,实现共享、经营、发展的统一协调。2007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将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新疆迎来了战略性发展机遇。在2008年金融危机下,天山股份去年1~11月产量630万吨,占全疆的38%;青松建化强势扩张,水泥产量同比增长16%,产量达到265万吨。面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市场,两大企业重新调整了规划,以期新的增长。

评述

西北市场是在金融危机下的一枝奇葩,目前海螺、冀东水泥、中国建材、中材集团等国内的建材大集团均将目光投向这个区域,中材集团在2008年年初就对全国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认为西北地区是水泥市场在全球经济下滑中仍能保持旺盛的区域,于是及时调整战略,转向西北区域,目前已成功拿下宁夏、新疆区域市场;当地的祁连山等水泥企业竞争力较强,且具有自身的发展意识,对大企业的扩张形成一定制约。但整个西北市场的盘子毕竟还太小,一条大规模生产线无异于市场上的重型武器,产能扩张应视市场而定,否则有可能逆转利润关系,市场春光不再。(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首页123末页>>

淮北高压清洗机

三伏贴贴牌

网络机顶盒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