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芯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机芯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券商实地调研来自网上-【资讯】

发布时间:2021-07-15 10:58:29 阅读: 来源:机芯厂家

对于频频曝出的“报告有假”的新闻,有研究员为整个行业辩解道,所谓“忽悠”其实是研究员的个人分析和预测;所谓“有假”,不过是预测出了偏差,这是正常现象。

上市公司

券商写报告前 没向公司核实

四家证券公司同时说上市公司有石墨矿,上市公司自己却否认了。这缥缈的“石墨矿”消息,到底是怎么出炉的?为此,记者首先通过中国宝安(000009)公司的品牌部,间接采访了中国宝安公司营运总裁娄兵。

娄兵表示,2010年12月7日,中国宝安曾公开组织过常规的投资人接待会。但她坚称没有向与会者说过“中国宝安已经拥有石墨矿”,只是说“正在争取拿矿”。而且,写报告的上述四家券商没有参加那次会议。

娄兵承认,中国宝安的子公司贝特瑞的网站上,曾挂出过公司拥有石墨矿的消息,给投资者带来困扰。但她说,贝特瑞的披露行为宝安公司是不知道的。了解到情况后,宝安公司当即要求其删掉了消息。

四家券商的研究报告是否由此而来不得而知,但娄兵说,这些研究报告在发布之前都没有向中国宝安核实。

至于中国宝安为什么在半年后才出来澄清,娄兵解释说,这是因为公司觉得股价上扬与石墨矿关系不大。

而所谓的“石墨矿”,也确实“有风有影”。

据媒体报道,中国宝安在2008年5月曾与鸡西市政府签署委托管理协议书,鸡西市政府将其持有的一资源公司40%的股权委托给中国宝安管理。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宝安取得石墨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此,2010年4月,贝特瑞公司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开表明已经拥有石墨矿。但谁也没想到,后来发生合同纠纷,导致中国宝安没能取得矿权。

证券公司

“实地调研”来自网站

这时,券商纷纷改了口风。

在研究报告中号称“经过实地调研”的湘财证券,向某媒体发出澄清函,承认报告中论述的信息均源自贝特瑞等公司公开发布的信息。本报记者采访湘财证券时,也得到同样答复。

在报告中自称“参加了中国宝安公司在深圳召开的股东大会”的信达证券则向记者表示,报告是根据上市公司在交易所网站上的资讯,以及“各种渠道”调研所得出的结论。但“各种渠道”是指什么,该公司没有说明。

信达证券还强调说,研究报告只是给客户的一个“参考”,并不是买卖的“信号”。

而平安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未就此作出答复。

证券专家

“石墨矿事件” 券商不能免责

券商撰写研究报告,对于公开的信息,是否可以拿来就用不再核实?

对此,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证券法专家刘俊海表示,根据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以及证券法的规定,券商发布研究报告是其基本的义务,而真实性更是其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特性。

“暂行规定”第9条明确规定,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合规、客观、专业、审慎。署名的证券分析师应当对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研究方法专业审慎,分析结论具有合理依据。

刘俊海说,如果券商从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获得信息,则必须核实,并在“研报”上特别注明,必须言之有据。

“券商在此事件中不能免责。因为中国宝安"有石墨矿"的结论,是券商从中国宝安下属公司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得出的。就算不愿亲自跑一趟确认,起码应该打电话核实一下。”刘俊海说。

律师披露

券商报告水分多

此次起诉有铁证

张远忠律师告诉记者,找到律所咨询的股民,男女老少都有,文化水平不等,既有工薪族也有富人。由此他得出结论,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由于出自专业机构之手,非常容易被股民广泛信任。

而事实上,研究报告总和现实大相径庭。

以2011年券商推荐的“金股”来看,WIND资讯统计显示,国泰君安等多家券商累计推荐的122只股票,今年以来有多达102只下跌,占比超过八成,其中绿大地等5只个股累计跌幅达30%以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表示,他的邮箱每天能收到四五百份研究报告,但其中八成有水分,看了不如不看。

多年来媒体质疑券商报告有假、有水分的报道频出,“石墨矿事件”并非首例。但多因查证困难,不了了之。

“为什么总有这样的事发生,却从没人起诉过?这是因为股民只是揣测研究报告有问题,但找不到证据。”张律师说:“而这次我们有铁证:上市公司自己已经"辟谣"了。”

记者调查

最短三天 就要出一份调研报告

在这四家证券公司中,既有成立于2007年的信达证券,也有颇具盛名的老牌券商国泰君安。在“石墨矿事件”里,为何大家都出了错?就此,记者采访了多名证券公司的研究员。

很多证券公司规定研究员一年出具的报告要在四十篇左右,一些中小证券公司的研究员,有的人一年要写甚至上百篇。也就是说,研究员长则每9天写出一份报告,短则每3天就要出炉一份。

即便是每9天出一篇报告,去掉找上市公司的时间和最后的写稿时间,再去掉往来的路途时间,真正可以用来“调研”的时间并不长。有业内人士指出,想了解一家上市公司,不在企业里呆上几个月是不可能了解透彻的。

因此,多名研究员认为,不去实地考察直接用网上消息,是一种“正常的也是常规的”做法。

某证券公司研究员张华(化名)甚至说:“公司没规定写报告必须得和上市公司联系,所以如果引用的是公开消息,我认为没必要非找上市公司核实。”

实地调研 多是上市公司组织

另一方面,研究员想去上市公司调研,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张华告诉记者,根据法律规定,证券公司有接待投资者的义务。但是,接待是一回事,是否给研究员提供“干货”又是一回事。如果是研究员自己主动联系的调研,即使去了实地,也未必能调研出什么东西来。

张华介绍,他所参与的实地调研,多半是上市公司组织的。这样的“调研”,只不过是上市公司说什么就信什么,回来就写什么,难以做到独立思考,独立考察。

久而久之,他得出结论,即使去实地考察,写出的报告也不一定比“消息整合”型的报告价值大。

为了合作 专说基金公司“爱听的”

当然,研究报告背后还存在利益链条。

如果是卖方机构,证券公司研究报告的最大客户是基金公司。为了能够长期合作,一些证券公司专说基金公司“爱听的话”。

对于一些基金公司重仓的股票就尽力唱多,不是建议“增持”、“购买”就是“继续持有”,建议散户跟进,报告中很难见到“卖出”“减持”“回避”等评级。在这种背景下,“忽悠”之风愈演愈烈,很多研究报告有夸大、拔高之嫌。

比如有研究员称,某上市公司拥有储量2亿吨的锑金属矿,按市价10万元每吨计算,价值20亿元。这无疑给上市公司的股价提供了想象空间。但实际上,锑的开采成本很高,可能几十年过去了,这20亿都不能兑现成公司利润。

某上市公司建了一处商业地产,有研究员在报告中称,假设未来3年该地产出售,将给公司带来巨额利润。而实际上,这家公司根本没有出售的打算,只想将地产用于出租。

业内人士分析称,之所以要假设出售,是因为出售和出租之间的收入相差十几倍,如此一来,股价就有了上涨空间。

研究员李明(化名)解释说,记者嘴里所谓的“拔高”、“忽悠”,其实是研究员的个人分析和预测。研究报告有假,其实不过是研究员的预测出了偏差而已,这应该属于正常现象。

吸顶灯SASO2902注册

阳泉发电机租赁

家用商用污水提升泵增压泵电机水泵维修保养

惠州三极管呆料收购厂家

潍坊市W1131500卷板机